美國總統川普近期針對關稅政策態度轉趨柔和,CNN指出,他正運用「先喊最大災難、再給溫和方案」的行銷手法,讓外界更能接受關稅衝擊。
距離川普口中「解放日」(Liberation Day)僅剩幾天,儘管他堅持推動對貿易夥伴的關稅政策,但近來態度似有放軟跡象。CNN分析指出,川普正透過熟悉的「行銷策略」來包裝關稅,先讓大眾為最糟情況做好準備,最後卻端出相對溫和的版本,使市場與民意較易接受。
根據報導,川普週一在內閣會議上談及即將到來的關稅政策時,語氣明顯鬆動。他表示汽車關稅「很快會宣布」、藥品關稅「某個時點會推出」、半導體與木材關稅則「還在未來」。而先前承諾的全面性報復關稅,他也說「可能會給很多國家豁免」,甚至補充說:「我們可能還會更寬容。」
這種「轉移話題」的手法,被CNN形容為川普一貫的策略,就像影集《廣告狂人》中的經典台詞:「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話題,那就換一個話題。」
川普的操作其實可以濃縮為三大行銷招式:
1.先喊最糟情境,營造危機感:川普常先放話要對所有商品課高額關稅,例如宣稱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60%、對墨加商品全面課稅,讓市場與民眾預期最壞狀況。
2.最後實施較溫和版本,讓人鬆口氣:實際執行時往往比預期溫和,如僅針對部分商品課徵20%或25%,讓原本反對者反而感到「還好」,降低反彈。
3.用公平語言包裝成「等額報復」:川普強調「他們對我們課稅,我們也對他們課稅」,將關稅塑造成對等回擊,讓人感覺這不是懲罰,而是爭取公平的手段。
CNN指出,川普並非首次採用這套模式。他在連任成功後曾宣稱,要在1月20日簽署行政命令,對來自墨西哥與加拿大的所有商品徵收25%關稅,但實際上並未實行。消息一出,市場隨即上漲,投資人鬆了口氣。後續該措施兩度延後,最終僅針對不符合美加墨協定(USMCA)的商品加稅。
對中國大陸方面,川普曾威脅對所有中國商品徵收高達60%的關稅,實際上目前為20%,另對鋼鐵與鋁加徵25%。雖然低於原先聲稱的數字,但對企業與消費者仍造成不小壓力。
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中心副主任葛拉博(Colin Grabow)指出,川普將等額關稅描述為對「不公平貿易行為」的矯正,比起針對某產業或國家的模糊制裁更具正當性。他表示:「等額關稅甚至可以被塑造成降低整體貿易壁壘的手段,這是產業關稅無法做到的。」
不過,儘管政策有所緩和,關稅壓力仍未消失。根據經濟諮商理事會週二發布的報告,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2021年1月以來最低,關稅問題被點名為主要下滑原因之一。
CNN總結指出,川普透過「喊10給6」的策略,讓關稅成為一顆「比較容易吞的藥丸」。但這些政策依然對市場與民眾生活造成實質影響,川普或許還得繼續想辦法,更有效地「推銷」他的關稅主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