戰場中兵不厭詐,每時每刻都必須保持警惕,千萬不能掉以輕心,讓敵方有機可乘;然而在春秋時代的古人,不但生活講究禮儀,連打仗也非常有禮貌,除了得先和敵國「預約」打仗的時間、地點,還不可以乘人之危,必須進行一場光明磊落的戰爭。
大陸節目《非正式課堂》指出,春秋時代打仗有很多講究,比如「不加喪,不因凶」,意思是如果敵國的君主家中出現變故,有親屬過世了,或是敵國正在遭遇天災,包含水災、乾旱、地震等,這時候就不能出擊攻打敵國,白話一點的意思就是,不能乘人之危、佔人家便宜。
大陸歷史學者易中天解釋,春秋是個貴族的時代,參與戰爭的都是貴族,普通老百姓則參戰不作戰,只負責後勤補給,幫忙牽馬、運糧、扛兵器等事務,在當時貴族精神就等於犧牲奉獻的精神;此外,春秋時代不能「不宣而戰」,打仗前必須先向敵國通知,並提出合理的攻打原因。
大陸歷史雜誌《國家人文歷史》也曾提到,宣戰的理由一定要有說服力,不可以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動戰爭,宣戰之後雙方要各派一名使者,畫出一塊地,約定好開戰的地點和時間;如果沒有合適的理由還硬要出兵,就會被視作「侵」,招來各國的指責與孤立,甚至引發規模更大的戰爭。